在线购票
海底世界年卡
人鲨共舞
梦幻美人鱼表演
桃花水母(Craspedacusta sowerbyi)又称桃花鱼,是地球上最低等级生物,据今已有15亿年的历史。
桃花水母属刺胞动物门,水螅纲、淡水水母目、笠水母科。桃花水母身体仅由两层细胞构成,体内有一腔,为消化吸收食物之处,相当于其他动物的肠。桃花水母体态晶莹透明,在水中游动,姿态状若漂浮在水面的桃花花瓣。桃花水母的生活史为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世代交替而成,螅状体(水母的“童年”)对环境要求极低,而一旦分离出水母则对环境和水质要求很高。环境适应时,螅状体便自然分离出水母;环境不利时,螅状体便长期吸附于水下或岩石缝中世代生存下去。
桃花水母体态晶莹透明,在水中游动,姿态优美。它的伞体不停地收缩与舒张,将下伞腔内的水压出体外,借此朝相反的方向缓慢游动。当遇到食物时,触手上的刺丝囊即射出刺丝,刺中被捕获物,顷刻将其麻醉,用触手送入口中,吞入胃内。桃花水母多以剑水蚤、小线虫、小环虫、小蝌蚪、小鱼苗等为食。
桃花水母产于淡水中,每到暮春,桃花怒放时,它们就相继出现。桃花水母有粉红色的生殖腺,透明的伞顶,在水中浮沉漂荡,有如落水桃花,因此,我国古代称它们为“桃花鱼”。但又明确指出,桃花鱼“非鱼也”,因其水生,故名之曰鱼;又因其生于桃花开时,故名之曰“桃花鱼”。
桃花水母的生殖揭示了腔肠动物的特殊适应的方式,和前海月水母的生殖相似,即一代有性,一代无性。桃花水母生活淡水,可利用这种方法,渡过逆境,多多繁殖。桃花水母有四个生殖腺(雌雄异体),举行有性生殖,受精卵可在水底渡过一个时期,还有保护物,可以渡过干旱或爆晒的环境。到适当时机,适当的“大年”,内中幼芽孵出,成为一个小水螅,这就是无性代。这个小水螅可分枝,变成水螅体和水母体。水母体发芽,变成小水母。小水母是有性代的开始。
在湖北,当地相传桃花水母是王昭君的眼泪变化而成的,有“昭君泪化桃花鱼”的美丽传说。当年汉王昭君远嫁塞外前返乡探亲,怀抱琵琶,坐在香溪河上的小舟上,深情弹了一曲琵琶行,不禁黯然泪下,晶莹泪珠,滴入河水中,顿时化作体态透明的桃花鱼。
远在明万历三十七年(1906)《归州志》中就有“桃花鱼”的记载。这是世界上桃花水母最早的记录。清雍正三年(1726)《古今图书集成》中曾这样细致而生动地描述桃花水母:“桃花水母形如榆荚,大小不一,蠕蠕然游水中,动则一敛一收,若人攒指收放之状,不知避人,取贮盂中亦然。离水取视,不过如涎一捻,绵软无复形体。”清道光十九年(1839)《归州志》中有“桃花鱼出叱溪河,桃花开时始见,有红白二种,花落后即无”记载。其他古籍中还有:“桃花鱼形圆,薄如蝉翼,浮水面作翕张状。”对其出现时期说:“以桃花为生死,桃花既尽,则是无物矣。”根据已查到的资料,可以肯定我国对桃花水母的认识至少早于欧美各国270多年。
到目前为止,世界上的桃花水母已发现11种,除英国的索氏桃花水母和日本的伊势桃花水母(1922)两种外,其余9种均产在我国。
研究专家指出,桃花水母是名副其实的“活化石”,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,作为生物进化过程形成的一个物种,其地位丝毫不逊于大熊猫。桃花水母以自己独特的生命形成记录着地球生命的发展历程。其特有的基因对现代基因工程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,同时也为研究和了解物种的遗传、进化提供了条件。

关闭页面|打印本页|收藏本页|复制链接